▲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封桥“宠粉”,无数游客在桥上漫步,欣赏美丽夜景。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不久前召开的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也指出,“系统推进高质量文旅经济、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丰富高品质文旅体验、促进高效能文旅治理”“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文化和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凝聚人气、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何锚定“四高”,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就此,重庆日报特邀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策划推出“锚定‘四高’,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推进高质量文旅经济
意娜
文旅经济是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的现代经济形态。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这个“双引擎”,又要通过产业融合释放“倍增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带动和价值创造。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文旅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一方面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同。
供给创新是引领文旅消费升级的关键动力。我国文旅消费正在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变,对文旅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夜间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供给模式——通过城市空间的全时段运营,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形成全新的文旅消费热点。创新供给模式让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带动整个城市的消费繁荣。如在重庆,依托山水城市特色打造的“两江游”和多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了城市文旅空间,整合城市餐饮资源推出的“渝味360碗”品牌则有效提升了美食文化体验。新型供给体系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催生了城市经济新增长。
数字化转型是驱动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赋能正在重塑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数字技术不仅能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更能创造全新的文旅体验场景、拓展文旅产品形态。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通过数字影院、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景区等数字化项目的深度布局,实现了传统文物的创新呈现;借助3A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央视文化节目拍摄基地等跨界合作,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整体数字化转型既丰富了文旅产品的呈现形式,也提升了产业运营效率,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创新引领、融合联动、开放协同三个关键维度。创新是文旅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文旅企业在数字文创、沉浸体验等新赛道上转型升级;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文旅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梯队。
产业融合是文旅经济发展的核心路径。文旅产业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和带动性,要善于运用“文旅+”思维,推动文旅与康养、体育、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要突破传统产业边界,推动文旅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同时,要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体系,为产业融合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区域协调发展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更大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域联动释放更大发展潜能。要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文旅资源跨区域整合利用,构建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文旅品牌共建共享。要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同城待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扩大文旅消费市场。要加强区域重大项目协同,共同打造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文旅经济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领域。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立足本地优势的同时实现开放协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文旅经济活力,让文旅产业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增进人民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文所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
李文勇
文化和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凝聚人气、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征程上,重庆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独特的山水都市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川渝共建、串珠成链、融通内外三个方面增强高水平文旅供给,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川渝共建,赋能提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是川渝联合创新开发具有巴蜀特色的爆款文旅产品,围绕三峡、三国、三星堆等川渝两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现有景区景点和旅游综合体联创联动,做深做透代表性主题旅游线路和标志性文旅地标,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更吸“睛”。二是加快推进重庆大足和四川资阳联合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真正发挥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溢出效应。协同推进大巴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川渝石窟寺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等共建项目,通过联合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合作等系列活动,促进川渝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三是共同实施形式新颖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传播推广项目,共推魅力都市、壮美三峡、古韵三国、巴蜀文明、古道漫行、熊猫故乡、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讲好巴蜀新故事,传播巴蜀好声音,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出彩出圈,让更多海内外游客了解巴蜀、走进巴蜀、体验巴蜀。
串珠成链,重塑“两江四岸”山水都市风貌。一是塑造特色都市旅游品牌。通过延长两江游轮航线,新建和完善沿江旅游码头及停靠点,形成游船与岸边景区融合联动发展格局,拓展大都市游轮旅游空间,打造国际知名、西部唯一的大都市两江游轮品牌。有序推进“两江四岸”景观照明提档提质,营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打造中国山城夜景品牌。二是提升都市旅游休闲业态。依托解放碑、观音桥、南坪等成熟商圈,提升文化消费、时尚购物、特色餐饮、休闲体验等新业态,提升和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特色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让重庆Citywalk成为西部最靓的风景。三是推进交旅融合发展。依托重点旅游线路,科学合理规划停靠点、观景台,配套建设游憩设施,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拓展“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城自驾游风景道,以创建国家级自驾车旅居车目的地和露营地为抓手,积极构建完整的自驾旅居产业体系。
融通内外,打造舌尖上的国际美食之都。一是抓住舌尖经济快速发展新趋势,探索行之有效的重庆“美食+旅游”新发展模式,推出舌尖上的重庆非遗美食旅游线路,做精做强“渝味360碗”重庆美食集市,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地方美食餐饮集聚区。结合重庆网红景观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人文历史,推广美食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美丽风景的同时,享受地道的重庆美食,留得住人的胃,就能留得住人的心。二是利用现有国际资源富集区,开发更多的国际美食街区。以小成大,积少成多,打造业态丰富、层次各异的世界知名美食城市,提供多元化的美食美味,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美食文化周,“马拉松+美食节”“演唱会+美食节”“漫展+美食节”等主题节庆赛事活动,跨界多维融合,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游客舌尖上、眼睛中、耳朵里的美食体验,扩大重庆美食文化国际影响力。此外,还要优化数字文旅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在地、在场资源的在线转化,支持文博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创作、生产和传播向云上拓展。建立智能化文旅品牌宣传矩阵,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推荐,紧跟网络流量趋势,建立文旅营销闭环。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丰富高品质文旅体验
牟元义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当前,旅游业已进入泛旅游时代,高标准景区、高规格业态、高水平消费已成为高品质文旅体验的主要内涵。无论是行业融合,还是主客相融,都需要不断丰富高品质文旅体验,以此吸引游客,全面推进文旅业态模式创新,推动文旅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打造文旅景区。一是差异化打造特色景区。差异化对应的是需求价值上的高端化和供给上的服务化。重庆可以利用不同区县的旅游资源禀赋,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通过刷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提供更多元、更具吸引力的游玩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二是极品化提升“峰终”体验。旅游的“峰终”体验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高峰和结束时的体验感受。打造重庆旅游“爆款”产品,就是要将景区做成“极品”,给游客以良好的“峰终”体验,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口碑传播。对文化资源,“极品”就是要讲出更动人的故事;对自然资源,“极品”就是要展现更震撼的奇观;对人造景区,“极品”就是要创造一场难忘的沉浸体验,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需求。三是迭代化升级景区项目。创新是景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保持其吸引力。因此,重庆文旅景区需要持续迭代升级,推动自我更新、提质扩容,提前谋划景区游客增长的“第二曲线”,放大现有引流优势,挖掘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级。
高水平提升文旅消费。一是营造文旅消费新环境。创建服务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要求,促进文旅服务型消费创新,鼓励把文旅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与空间,进一步增强这些场所和空间对居民、游客的吸引力。二是延长文旅消费新时段。围绕打造夜经济,依托重庆中心城区设施和重点景区,培育商街夜市、旅游演艺、水秀表演、夜间灯光秀、夜游活动等夜间旅游经济产业,推动形成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集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三地于一体的“两江四岸”精品夜间灯光秀,形成重庆旅游新爆点、新名片,丰富夜游文化体验。三是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将传统商业区与旅游景区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重庆乡村旅游,依托乡村闲置农宅、农田等资源,创意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度假综合体,让游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升级打造一批高品位的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新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第二家园”。
高规格优化文旅业态。一是丰富文旅业态新亮点。可以利用重庆不同区县的旅游资源禀赋,刷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提供更多元、更具吸引力的“我在重庆”“畅享巴渝”等游玩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结合重庆山城特色,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水上娱乐、户外探险、山地运动等,让游客在“兴趣热”“情绪体验”“圈粉”中获得消费的满足感。深化“美食+文化”“美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新体验、新场景。二是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出一批重庆文物主题游径、重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参观线路,引导游客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影视剧、短视频去旅行。推出亲子游、情侣游、兴趣游、研学游等特色套餐,发展“美丽经济”“银发经济”等,满足各类人群文旅消费需求。三是推进场景数字化建设。加大自然、人文和历史等景观线上线下一体数字化场景开发,拓展文旅体验馆、数字融合文化主题公园、沉浸式文化展览等数字文旅产业新空间,让陈列在广阔巴渝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此外,重庆可以通过文旅赋能、文旅产业拓展的模式,推动农文旅、商文旅、体文旅等深度融合,延长文旅产业链,颠覆传统文旅的观光游览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全新的文旅体验。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
促进高效能文旅治理
苗国厚
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指出,要“促进高效能文旅治理”。这需要健全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整体智治机制、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动态评价机制,推动共治共享,优化治理流程,营造良好生态,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健全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共治共享。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文旅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准症结、靶向施策。一是构建治理新格局。深化“川渝通办”,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打破部门间隔阂,强化文旅与交通、应急、网信、市场监管、商务等协同治理,同时发挥文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治理,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第三方监督、消费者参与的齐抓共管、多方联动、共治共享格局。二是推动制度体系建设。围绕文旅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培育文旅新业态?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相互协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规范文旅行业秩序。三是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围绕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优化“赛马比拼”机制,健全文旅统计工作机制,完善会商调度机制,